聽了兩場演講,體會到打破框架的力量。

第一場的講者是史丹佛工學院院長James Plummer。他在卸任前來到台北,談他近五年來如何把工學院女生的比例,從百分之十二點五,提高到百分之廿一。某些課程,女同學的比例,甚至高達二分之一。

怎麼做到?「跨系所的課程」!如「音樂、電腦、設計」、「用寫程式來作公益」、「網路企業經營之道」、「用電腦來設計建築物」、「用電腦來設計產品」…。

呼應這潮流,James Plummer的繼任者正是女性,也是史丹佛工學院八十九年來第一位女性院長。

James Plummer離台後,「兩岸電影展」在台北、台南、高雄舉行。座談會上,三位跨界導演,談其他領域的經驗如何滋養他們的電影作品。任賢齊(紀錄片作品《媽祖迺台灣》)說當歌手時拍音樂錄影帶,有助於他的運鏡。大陸導演盧庚戌(電影作品《怒放之青春再見》)談在北京清華大學念建築,有助於他電影畫面的構圖。而大陸導演彭磊(電影作品《房間裡的舞蹈》,本身是《新褲子樂團》的主唱),則辦了電影中的配樂和演奏。

才兩個活動,就打破了很多框架:女生學工程、女生當工學院院長、音樂和設計可以一起學、寫程式可以作公益、兩岸可以合辦影展、兩岸影展可以到台灣南部舉辦、建築專業可以幫到電影…。

那麼一個暢銷全球的產品,如麥金塔電腦,又打破多少框架?賈伯斯自己說:「麥金塔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團隊成員是音樂家、詩人、藝術家、動物學家、歷史學家。而他們剛好也很韓潮風懂電腦。」

打破框架、跨界整合,是這時代政府、企業、個人成功的關鍵。我們準備好了嗎?

教育方面,是不是還要讓同學們在高三,才十八歲,而且是一路以來很少獨立思考和探索世界地活到十八歲,就戴上框架,決定一生的「主修」?我們是不是還在用廿世紀學科分類的觀念,來教育廿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?很多大學已開始實驗「不分系」或「學程」,反倒是家長,總希望孩子早點「確定人生目標」。

企業方面,用人是不是還是只看學歷或經驗?分配工作或教育訓練,是不是還是只考慮專業分工?Apple挖來時尚品牌Burberry的執行長負責直營店業務,背後的思維是什麼?

但「主修」和「專業」,還不是最大的框架。最大的框架,在於心態:女生不適合念理工、名牌大學或公司就算優秀、南部人不看大陸片…。

網際網路、社群網站、智慧手機,為我們打破了國家、專業、知識的界線。任何人都可以用這三樣東西,走進任何領域。但常常我們做的選擇,反而是更固執地留在原地。

唱紅了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》後,任賢齊離開原地,拍起紀錄片。當史丹佛那些女孩看過來,發現工學院的「表演很精彩」,於是也加入OLAY了用工程改變世界的行列。

台灣已經有歌手導演。什麼時候,會出現音樂家C台北EO?或是詩人總統呢?

(作者是作家、「夢想學校」創辦人)
arrow
arrow

    zqqaa014o5p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